
傳統的陶瓷制作工序有72道之多,如今由于技術的不斷更新和工作崗位的細化,陶瓷的制作工序已經簡化了很多。即便如此,依然不簡單。
一、拉坯、印坯/注漿
拉坯為手工制作工藝,每一個坯胎都是靠拉坯師傅手工拉成,所以胎體的薄厚和大小很難達到一模一樣,且制作周期比較長。
印坯:印模的外形是按坯體內形弧線旋削而成的,將晾至半干的坯覆在模種上,均勻按拍坯體外壁,然后脫模。
注漿則為批量化生產模式,產出量由模具的數量決定,每個模具注漿后需一段時間,待泥漿干后才能脫模。
二、利坯
待泥胎晾干便可開始利坯。
利坯又叫修胚,是手工成型的第二步,也是精成型的過程。和手拉坯一樣,利坯也是在輪車上完成,坯體在旋轉的過程中,用特制的金屬刀具(利坯刀)對坯體進行精修。遠遠看去,有點像在高速的電輪上打磨刀具,只是飛濺出來的不是火花,而的粉塵
三、曬坯
將加工成型后的坯擺放在木架上晾曬,最好是自然風干,不宜太陽曝曬。
四、胎體刻花、繪畫
一般在胎體上繪畫均為青花、釉里紅等,由于泥胎的吸水性很強,所以釉下彩的繪畫一般需有多年經驗的畫師才能駕馭。
此類在泥胎上繪畫的工藝稱之為釉下彩,其特點是彩在高溫釉下,永不退色。
五、施釉
普通圓器采用醮釉或蕩釉,琢器或大型圓器用吹釉(現在大多用機器噴油,也有部分民間工匠依然采用傳統的吹釉方法)。
六、晾釉
施釉后的泥胎需擺放在陰涼通風的地方,待晾干后即可進入窯爐燒制。
七、滿窯、燒窯
燒窯先要滿窯,滿字多傳神,把窯裝滿?,F代的窯爐,是一層層把待燒的器物碼好,再整體推進窯爐,對體力上已經沒有特別的要求。
古代滿窯卻完全不同,因為坯要放在圓柱形的匣缽里,匣缽是一個一個往上累,匣缽加上坯體的重量不輕,越往上越要力氣,古代的大窯爐還要爬得很高。
八、彩繪/貼花
除青花外,大多陶瓷繪畫均為釉上彩如五彩、粉彩等,是在已燒成瓷的釉面上描繪紋樣、填彩,再入紅爐以低溫燒烘,溫度約700—800度。
貼花為一種批量生產陶瓷的現代化工藝,花紙制作出來后,以水為粘合劑將其貼到已經燒成瓷器的釉面上,再經過窯爐烤花,便可得到不掉色不褪色耐高溫的彩繪陶瓷產品。
陶瓷的制作工序遠不止這些,這里只是粗略的把幾個比較重要的步驟展現出來。
在陶瓷的制作過程中有很多小的細節和步驟都是不能少的,比如補水、多次晾干、打磨等,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細節,卻在制作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。
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可進入布谷陶瓷商店